穿梭街巷的暖心“摆渡人”——记青海佑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约配送员孟玉波
穿梭街巷的暖心“摆渡人”——记青海佑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约配送员孟玉波
穿梭街巷的暖心“摆渡人”——记青海佑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网约配送员孟玉波
取餐的孟玉波。本报记者 陶(táo)然 摄本报记者 陶 然
6月24日清晨7时(shí)40分,西宁市城东区的街巷还浸在微凉的晨雾里,孟玉波的电动车碾过夏都大街的石板路,车篮里的早餐袋随着车轮颠簸轻轻晃动,热腾腾的豆浆香气(xiāngqì)透过包装袋缝隙(fèngxì)弥漫开来。他熟练地停在“老字号包子铺”门前,接过三盒热气腾腾的牛肉包,手指在手机App上快速点击“已取餐”。此时,晨光正从云层间隙倾泻(qīngxiè)而(ér)下,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影(shēnyǐng)。
“豆浆要无糖的……”他一边默念着备忘录里的订单细节(xìjié),一边跨上车冲向新千国际广场。电动车在街巷中(zhōng)穿梭,到达送餐点时,对方接过早餐的瞬间(shùnjiān):“小伙子(xiǎohuǒzi),你真准时!”孟玉波咧嘴一笑,汗珠顺着额角滑进衣领,却觉得心里暖烘烘的。
这样与时间赛跑的清晨,让他想起4月22日那个同样(tóngyàng)匆忙的晌午。
当时他正赶往中发源商圈送餐,途经建国路十字等红灯时,突然看见路中间推架子车的中年男子(zhōngniánnánzi)直挺挺(zhítǐngtǐng)倒在路中央。
“当时啥也没想,本能(běnnéng)反应就冲过去了。”孟玉波回忆起当时的(de)场景,语气依旧带着直率,电动车还没停稳(tíngwěn)就扔在路边,跑上前,发现男子口吐白沫,不省人事。
他跪在(zài)地面上,双手交叠按压胸口,汗水顺着额角滴落在男子苍白的脸上。这个(zhègè)刚满19岁的少年,用教科书般的心肺复苏(fùsū)操作,一下又一下地将生命的节律注入逐渐僵直的身体里。当听见身后(shēnhòu)传来“120已经拨通”的呼喊,孟玉波紧绷的下颌线才骤然松弛,他回头望了眼渐渐(jiànjiàn)恢复浅促呼吸的男子,才跨上电动车,载着早已(zǎoyǐ)超时的餐盒冲进车流。
这场街头救援让孟玉波成为美团外卖的“先锋骑手”,小伙子挠着头笑了笑(xiàolexiào),黝黑(yǒuhēi)的脸颊泛起红晕,他说:“换(huàn)谁看见都会帮的,我只是刚好在学校学过急救。”
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善良,源自(yuánzì)他曾在寒暑假就开始的打工经历。端盘子被骂的委屈、春运当(dāng)乘务员的疲惫、火锅店穿串串到(dào)凌晨的辛苦,这些磨砺让他对生活疾苦多了份感同身受。
“小孟这孩子(háizi)特别踏实,100多名骑手里,他是(shì)最让我省心的。”青海佑海网络科技(wǎngluòkējì)有限公司西宁昆仑中学站站长张(zhāng)海军提起孟玉波,语气里满是赞许(zànxǔ),“从不迟到,投诉率为零,派单再难都没怨言。”这份认可背后,是他对职业的敬畏,即便救人耽误了送餐,他也会第一时间给顾客打电话道歉。
经过短暂休整,10时30分,孟玉波准时出现在(zài)中发源商圈,孟玉波利落地换上满格电瓶,App提示音刚落,他(tā)扫了眼手机上跳动的定位,嘴角掠过一抹(yīmǒ)自信的弧度:“中发源到青海省中医院,不用看导航就能送达(sòngdá)。”
电动车轮胎与柏油路摩擦(mócā)出熟悉的(de)声响,他(tā)像台(tái)精准的导航仪般(bān)疾驰在街巷。无需低头看(kàn)手机,仅凭脑中那张鲜活的立体地图,他就能精准定位每个目的地。哪家包子铺蒸笼七点准时冒热气,步行街口石墩间距刚好容电动车侧身,哪段下坡需提前捏闸,甚至连巷口老槐树伸展的枝桠离地面的高度,都化作他独有的导航坐标。那些藏在导航软件里的弯弯绕绕,早已被他用千百次的骑行,编织成最便捷的送餐密码(mìmǎ)。
日均30单、行程超80公里,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与时间赛跑的(de)瞬间。暴雨天忘带(wàngdài)雨衣,他把外卖裹在怀里狂奔(kuángbēn);夜晚12点接到医院退烧药订单,他闯过(chuǎngguò)空无一人的街道;给腿脚不便的老人送餐时,总会顺手拎走门口的垃圾……
在西宁城东区的街巷里,他不仅是送餐员,还是(háishì)经过培训的“食安哨兵”,在取餐时(shí)多了份心眼:后厨是否(shìfǒu)卫生、食材是否新鲜。“过去是城市治理的‘旁观者’,现在成了‘主人翁’。”他笑着(zhe)说,现在路过小区不仅看路,还会留意楼道堆物、电线老化等问题。
5月27日晚,孟玉波在南山路一家便当店取餐时,发现后厨卫生不达标,立刻用“骑手(qíshǒu)随手拍”群向夏都红骑手东蜂驿站(yìzhàn)外卖党支部反馈。“第二天(dìèrtiān)街道工作人员就告诉我,她们协调市场监管部门去检查了。”他骄傲地(jiāoàodì)展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,屏幕上“夏都红骑手东蜂骑手随手拍”的群聊头像格外(géwài)醒目。
在城东区夏都红(hóng)骑手东蜂驿站外卖党支部(dǎngzhībù)(dǎngzhībù)书记鹿红英眼中,孟玉波的故事像颗火种。“他跪地救人的视频传开后,党支部收到6名骑手的入党申请书,其中就有他。”鹿红英翻开笔记本(bǐjìběn),上面记录着新就业群体的成长轨迹,“现在孟玉波已经是入党积极分子了,支部学习和活动从不(cóngbù)缺席,献血、反诈宣传总是冲在前面。”
如今的(de)孟玉波,笔记本里写着这样的学习感悟:“每个订单都是顾客的期待,绝不能敷衍了事(fūyǎnliǎoshì)。”“配送不仅是送东西(dōngxī),更是连接党和群众的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
夕阳西下,孟玉波(mèngyùbō)的电动车停在文景丽都小区。他抬头望向居民楼,想起上周在这里发现的楼道堆物隐患,如今已被(bèi)清理干净。暮色中,他的身影(shēnyǐng)与万家灯火渐渐融合,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注脚。
从街头救人的热血青年(qīngnián),到日行80公里的“城市摆渡人”,孟玉波用青春书写着新时代奋斗者的答卷。当被问及未来规划时,这个曾想当调酒师的青年腼腆一笑:“先好好送外卖吧(ba),说不定以后能(néng)当个站长,带更多人一起把活干好。”话音未落,手机又响起新的派(pài)单提示,他戴上(shàng)头盔,再次(zàicì)汇入西宁傍晚的车流中,背影里满是属于新时代的蓬勃力量。
《青海日(rì)报》(2025年06月26日 第4版:省内要闻)
声明: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(wài),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,未经书面许可(xǔkě)严禁转载!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